連續7年位列本土第一!這家廠商會成為中國的意法半導體嗎?
微控制單元(MCU) ,又稱單片微型計算機或者單片機,是把中央處理器的頻率與規格做適當縮減,并將各類部件整合在單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級的計算機。
MCU按其存儲器類型可分為無片內ROM型和帶片內ROM型兩種; 根據指令結構,可分為CISC(復雜指令集計算機)和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按用途分為通用型和專用型;根據數據總線的寬度和一次可處理的數據字節長度可分為4位、8位、16位、32位MCU(位數越高,運算能力越強),其對應占比分別是2%、43%、1%、54%。
目前32位和8位占據市場主流,未來32位產品占比將不斷提高。
MCU行業產業鏈及市場規模分析
MCU行業的上游產業主要為各類原料,包括硅片、掩膜版等;制造設備,如光刻機等;同時還包括ARM相關的專利授權;中游是MCU的制造;下游應用市場最為廣泛的是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
MCU行業產業鏈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上游硅片作為制造MCU芯片最重要的原料,其年復合增長率在5%左右,市場規模2021年維持在126億美元,且預計未來全球半導體硅片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半導體硅片市場的穩步增長保證了MCU芯片行業原料供應的穩定。同樣,光刻機作為生產MCU芯片的重要設備,2020年全球光刻機銷量約為413臺,預計2025年銷售量將達637臺,目前光刻機設備落地正在進程中。
2012-2021年全球半導體硅片行業市場規模 金額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SEMI,芯八哥整理
中游產業是最核心的MCU芯片的制造,根據 IC Insights 的數據顯示,2021全球MCU銷售額增長23%達到196 億美元。IC Insights 預測,2022 年全球 MCU 銷售額將增長 10%達到 215 億美元,從 2021 年到 2026 年,MCU 總銷售額預計將以 6.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并在2026年達到 272 億美元。
由于中國物聯網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等領域快速增長,下游應用產品對MCU 產品需求保持旺盛,中國 MCU 市場增長速度繼續領先全球。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1-2026 年,我國 MCU 市場規模將保持 8%的速度增長,其中 2021 年約為 365 億元(占比全球近30%),至 2026 年我國 MCU 市場規模將達到 513 億元。
隨著物聯網終端需求不斷推進,汽車駕駛信息系統、油門控制系統、自動泊車、先進巡航控制、防撞系統等 ADAS 系統對 32 位 MCU 芯片需求量將大幅度提升,車載和工控領域將是 MCU 行業未來在全球市場中開拓的主要目標市場。
2015-2026年中國MCU市場規模 金額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IHS,芯八哥整理
MCU下游應用領域全球汽車電子占比最高,中國主要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2020年汽車電子是全球MCU第一大應用領域,占比為33%,其次是工業控制、醫療、計算機網絡、消費電子等領域。2020年中國MCU市場銷售額第一的應用領域為消費電子,其次是計算機網絡,而汽車電子及工業控制領域的MCU占比則顯著低于全球水平,中國MCU應用仍主要集中在消費、家電等品類。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汽車電子:全球 MCU 市場增長主要驅動力及增長點,MCU 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汽車電子中,從車身動力總成,到車身控制、信息娛樂、輔助駕駛,從發動機控制單元,到雨刷、車窗、電動座椅、空調等控制單元,每一個功能的實現背后都需要復雜的芯片組支撐,MCU在其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一輛汽車所裝備的所有半導體器件中,MCU占比約30%,平均每輛車包含70顆以上的MCU芯片,需要實現車內各類應用場景,同時對安全性要有足夠保證。
2020年全球車用 MCU 市場規模達到62億美元,我國車規MCU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23億美元,預計2025年時我國有望達到33億美元。受益于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迅猛發展,MCU 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滲透正在逐步深入,汽車電子已是全球MCU市場最大的下游應用領域之一。盡管2020年受制于疫情,汽車 MCU 市場仍保持增長 8%。根據 IC insights 的預測,未來五年汽車 MCU 銷售額或將以 7.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2018-2025年中國車規MCU行業市場規模 金額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汽車電子行業對車載MCU的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8、16和32位的微控器,可按汽車電子產品的不同需求用于相關場景。
汽車電子領域MCU產品應用分類
消費電子:智能化和變頻化提升滲透率,國內 MCU 市場中,消費電子是第一大應用需求,下游覆蓋面較廣。MCU 在消費類電子產品如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被廣泛應用。2015 年以來,AIoT 物聯網興起,智能家居概念下的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 各類智能家電帶來了大量 MCU 需求。例如在智能音箱中實現語音交互, 掃地機器人中實現動作控制,以及智能電飯煲中的溫度控制都離不開 MCU。
MCU具低功耗、低成本與可運算的特性,能為智能終端提供基礎的功能控制。因此在物聯網(IOT)中的應用非常廣泛。2020年全球MCU應用于IOT的市場規模為39.3億美元。未來隨著物聯設備數量的增加以及物聯網設備的升級,2025年MCU的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79.7億美元。
2018-2025年全球MCU應用于物聯網市場規模 金額單位:億美元
工業控制:受益于逆變器需求提升,工業控制領域 MCU 市場規模略低于汽車應用,工業MCU產品主要被應用在自動化控制、驅動電機、逆變器、工業機器人等場景,發揮著電機控制運算、數據采集控制等功能。其中MCU 是光伏發電控制逆變系統的核心,光伏新增裝機放量疊加存量替代空間擴大,逆變器滲透率提升將帶動上游工業MCU需求增長。
全球MCU市場競爭格局
目前,從競爭格局來看,全球主要供應商以國外廠家為主,集中度相對較高,這些龍頭廠商主要為IDM模式為主。意法半導體、瑞薩電子、NXP、微芯科技、德州儀器、英飛凌等第一梯隊的MCU廠商,其MCU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工業等領域;新唐科技、芯科科技、三星電子、東芝等產品競爭力位居第二梯隊,其中,三星電子、東芝MCU業務占比較小。
國內100多家MCU廠商,總體呈現散而弱的局面,兆易創新、中穎電子、樂鑫科技等國內企業構成行業的MCU廠商第三梯隊,其中,兆易創新布局32位通用型MCU市場,MCU產品線已推出35個系列450余款產品;樂鑫科技在物聯網WiFi MCU通信芯片領域具備領先地位;中穎電子專注于家電MCU產品。
國內MCU市場主要是外國廠商主導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全球MUC廠商競爭格局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全球MCU行業主要廠商基本信息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中國MCU行業競爭格局
我國MCU龍頭企業有兆易創新、樂鑫科技、中穎電子等,其中兆易創新在 32 位 MCU 產品領域布局領先,領跑國產 32 位 MCU 產品,在國內 32 位 MCU 的發展歷史上創造了四個“第一顆”。
2013 年 4 月,公司發 布第一顆國產 Cortex-M3 32 位 MCU;2016 年 6 月,發布第一顆國產 Cortex-M4 32 位 MCU;2018 年 10 月,發布第一顆 Cortex-M23 32 位 MCU;2019 年 8 月,發布第一顆 國產 RSIC-V 32 位 MCU。樂鑫科技已從Wi-Fi MCU這一細分領域擴展至更廣泛的Wireless SoC(無線通信SoC)領域,發展空間已擴展至“Wireless SoC+AI +軟件+云”;中穎電子在小家電MCU領域相對領先,顯示驅動芯片是新的業務增長點。
中國主要MCU廠商VS意法半導體競爭格局對比分析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從最新公告的2022年業績情況了解到,兆易創新上半年凈利潤15.2億,同比增長93.46%,主要受益于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客戶結構,繼續提升工業、汽車等領域營收貢獻;中穎電子上半年凈利潤2.6億,同比增長67.12%,主要受益于海外變頻電機控制MCU 繼續增長;樂鑫科技上半年凈利潤0.63億,同比減少37.68%,主要是受消費類市場影響收入增長停滯和研發費用的繼續增長所致。
兆易創新MCU產品連續7年在國內32位MCU市場市占率位列本土廠商第一,累計出貨量超過10億顆,布局日益完善;從產品線來看,截至2022年5月底,公司MCU產品線已推出35個系列450余款產品,近期推出低功耗MCU、WiFi MCU等新品,公司首顆車規級MCU(40nm)面向通用車身市場,已流片并進入客戶測試,即將量產;從下游進展來看,車載領域公司MCU芯片在OBD、EDR、動力電池等均已量產落地,車規級產品競爭力2022年有望進一步增強;從工藝方面看,公司制程覆蓋110nm~22nm,與臺積電、中芯國際、華虹等多家晶圓廠合作,新品均采用40nm及以下工藝,兼具eFlash和SiPFlash方案,打造MCU產品矩陣平臺式供給。
此外,公司圍繞MCU業務涉足模擬芯片領域,于21H2推出GD30系列電源管理芯片,涉及電機驅動、LDO、電池充電管理、TWSPMIC等,未來有望持續擴展料號,與MCU業務協同,類比意法半導體從存儲到MCU再到模擬芯片的發展路徑;從行業來看,公司產品口碑好,生態完善,作為國產第一大通用型MCU綜合性公司,在整體規模和潛力方面均優于樂鑫科技、中穎電子,且當前公司工業+汽車后裝市場應用占比已超過消費領域,標志兆易創新全面邁入高端MCU市場,有望持續引領高端MCU國產替代。
2022年上半年國內主要MCU廠商業績情況對比分析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加速國產替代,兆易創新對標意法半導體發展
意法半導體是第一個基于 ARM Cortex M 系列內核的 MCU 供應商,也是目前32位 MCU 的市場領導者,擁有 20 多個產品線及千款型號,產品覆蓋高性能、主流、超低功耗和無線等。相比同級別的意法半導體產品,兆易創新的產品主頻更高、內存更多、外設更豐富,價格更具優勢。以熱門型號 STM32F10x 系列和 GD32F10x 為例,兆易創新主頻為108MHz,顯著高于意法半導體(72MHz)。此外,根據立創商城數據,兆易創新產品渠道價格低于意法半導體,具備性價比優勢,但同時在性能、功耗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
兆易創新與意法半導體產品系列和型號對比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對標意法半導體發展路徑,兆易創新從存儲、傳感器到MCU發展,打造平臺型廠商。意法半導體早期主營業務包括 MEMS、功率器件、存儲器等,2004 年ARM 推出 Cortex-M3 內核,2007 年開始推出自己的MCU產品,加快了 MCU 行業發展;2012 年意法半導體推出基于 Cortex-M4、Cortex-M0 的MCU產品,STM32 出貨量首次突破 1 億顆;2013 年 STM32 出貨量突破 2 億顆。2014 年 9 月兆易創新推出基于 Cortex-M7 的MCU產品,STM32出貨量近 4 億顆;2015 年 STM32 出貨量近 6 億顆;2017 年出貨量突破10億顆;2018 年突破12顆, 2013~2018 年期間 STM32 出貨量每年增加大約 2 億顆。從32 位MCU出貨量和 ARM 內核推出節奏來看,兆易創新當前的發展階段大致可以類比 2014 年的意法半導體。
以GD32為代表的國內芯片廠商的崛起勢必沖擊意法半導體,但目前整體與意法半導體之間的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產品線不完整,產品性能以及穩定性等。國產芯片任重道遠。 國產芯片在國內MCU市場好比較小,未來進步空間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