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在建芯片廠領先全球,自給自足再邁進一大步
芯片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每個芯片巨頭既是供應商,也是客戶,都是供應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芯片市場同樣如此,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國,在大量采購芯片的同時,目前也在加緊芯片產能的建設。
美國《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在建芯片廠領先全球,向自給自足再邁進一步。
美媒為何會做出這般評價呢?中國芯片在供應鏈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美媒:中國芯片邁向自給自足
這幾年的全球芯片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的全球化分工合作,變成一些企業無法給特定的客戶供貨以及代工。
另外,美國對本土的芯片制造業提出了新的發展規劃,將拿出520億美元的補貼,讓外企到美國投資建廠,并支持當地的芯片企業建設更多的芯片工廠。
總之在芯片市場變局的背后,都有美國的身影。當美國不讓臺積電給第二大客戶代工時,當ASML無法自由出貨EUV光刻機時,各國地區的芯片已經開始朝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了。
比如中國,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國正在建設的芯片工廠領先全球,這是朝著半導體領域實現自給自足邁出的一步。
美媒的這般評價展示了中國芯片的發展狀態,認為其它的買家會需要中國生產的芯片,而且沒有哪個市場的擴張速度比中國更快。
美媒為何會做出這般評價呢?這來源于國際半導體協會的一則數據支撐。在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一項統計數據中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計劃建設31座大型芯片工廠,超過了同時期中國臺灣的19家和美國的12家。
這則數據顯示中國會在未來幾年內掌握更多的芯片工廠,而芯片工廠作為芯片制造業產能實力象征,建設的芯片工廠越多,對芯片產能的掌握就越大。全球有很大的芯片需求,當國外客戶需要采購芯片時,很可能會選擇中國制造的芯片。
而且有了芯片工廠,也會加大芯片自給自足的程度。中國制定了70%的芯片自給率目標,計劃在2025年完成。
另外,還有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大陸在2025年會掌握全球40%的28nm產能。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感到疑惑,只是28%嗎?估計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28nm和現在已經突破量產的3nm差了七八代工藝制程,十年前芯片行業就突破了28nm工藝。因此布局28nm還有必要嗎?
其實28nm依舊存在很大的市場,就拿臺積電來說,這家公司在2019年來自28nm的營收為49億美元,到2020年和2021年,28nm分別貢獻了50億美元和54億美元的營收。
這說明了28nm的芯片需求仍在保持上漲,去年全球28nm的市場規模為72億美元,隨著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制造商加大28nm的產能,這塊市場的規模還會進一步上升。
而且對于中國芯片來說,28nm已經是攻克成功的技術,國產芯片制造商,設備,原材料企業都能參與其中。對于提升28nm的產能和芯片自給率,能起到付出和回報成正比的效果。
中國芯片扮演供應鏈的重要角色
芯片產業的發展旋律應該是自由式的分工合作,各方都能在供應鏈中得到想要的東西。供應商可以被產品隨意賣給任何一個客戶,客戶也能隨意買到想要的產品。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何愁科技不能突破,怎懼核心技術難題。
可是這樣的市場情形僅存在于2020年以前,到了2020年以后,美國制定了芯片規則,相關企業失去了芯片代工渠道,設計好的芯片只能停留在設計層面。
當然,明白事情輕重的供應商還是有的,比如ASML表示中國大陸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參與者,停止向其供貨會使供應鏈中斷。
ASML一直都希望能夠實現EUV光刻機的自由出貨,因為ASML會不斷提升EUV光刻機的產能,必須尋求更多的客戶訂單支持。
綜合市場狀況,中國芯片其實在供應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消費領域也好,供應領域也罷,都離不開中國市場的參與。正如ASML所說,中國大陸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參與者。這點體現在了中國市場對芯片的消費需求,以及不斷增長的芯片產能。
總結
美國想要自己掌握芯片產能,決定把芯片賣給誰和不賣給誰。然而美國這么做只會讓其它國家地區提高芯片自給率,制定相應的芯片發展目標。等各國有了自己的芯片產能后,美國的芯片能不能賣得出去,就是個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