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沒有夢想
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皯T看秋月春風”的柳傳志沒想到,短短幾年間,他和他創辦的企業竟成為眾矢之的?!奥撓爰瘓F科創板上市審核終止”登上熱搜,網友直呼“聯想不配登陸科創板”,“斗魚直播遠洋君怒砸聯想電腦”令聯想長期遭眾人群嘲,柳傳志從“商界教父”到被指責“滿門忠烈”。短期內,國內輿論對于聯想和柳傳志的評價是負面占據主導。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天之驕子,應運而生
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聯想和華為先后應運而生,第一次產生了交匯,各自在計算機和通信設備上發光發熱。
柳傳志和任正非先后創業
資料來源:網絡
同命不同運的是,聯想出身自帶光環,典型“高富帥”,有技術(中科院)、有錢(中科院計算所提供)、有市場(政府渠道)。華為的誕生則略顯草根,沒錢(負債、借錢創業)、沒人(招聘艱難)、沒技術(代理小廠品牌)。
依托中科院計算所雄厚的技術實力及資源,創業不到一年聯想就設計研發出了“聯想式漢卡”和微機,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之后聯想并未停止繼續前進的步伐,1988年開始研發芯片,到1993年成功研發出五款ASIC芯片并實現了產業化。
聯想微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資料來源:聯想集團
從1984年到1994年,在柳傳志的銷售智慧與倪光南的技術前瞻相結合之下,聯想系列計算機和芯片研發走在國內前列,一躍成為國人心目中的“國貨之光”。
柳傳志和倪光南
資料來源:新浪網
巔峰之時,聯想內部卻已暗潮洶涌
路線之爭,福禍相依
1994年,在聯想登頂中國電腦市場龍頭寶座后,由于國內進一步開放市場,國外電腦大廠紛紛涌入中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聯想不得不求變。
當時聯想內部的存在著倪光南的“技工貿”和柳傳志的“貿工技”兩種不同的路線選擇,后來我們都知道,隨著倪光南退出聯想,柳傳志帶領聯想轉向“貿工技”之路。
在拋棄了高風險、高投入、回報周期長的的研發之后,聯想電腦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迎來高光時刻,以10.2%的PC市場份額登上全球前三。商業上的成就貌似證明柳傳志和聯想的選擇是對的?
但命運中所有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
2005年對IBM的收購上,看似得利,讓聯想嘗到了甜頭,既然“買買買”就可以壯大,何必千辛萬苦去搞研發呢?
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貿工技”路線走向巔峰
資料來源:聯想集團
聯想后續繼任CEO楊元慶曾道:一家公司沒必要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聯想并不打算做操作系統和芯片,與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合作。
就事論事而言,“貿工技”從短期來看充分發揮了市場靈活性,避免陷入技術的高投入競爭,是符合當時聯想自身發展的實際的。但是,迷失在“快速見效”的“貿工”路上,聯想逐漸成了一家“拼裝式”企業,倪光南離任之后科技底蘊逐漸消散。
成也“貿工技”,敗也“貿工技”
多年后, “二次創業”華為和“多元化”聯想雙雙押注在智能手機上。
國內智能手機初期形成“中華酷聯”四大巨頭,多年后華為和聯想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在各自智能手機發展進入瓶頸后,兩者均延續了以往的行事風格?!袄砉つ小比A為選擇了自研芯片,通過技術突破不斷“披荊斬棘”;聯想則延續了之前的“買買買”,企圖通過并購摩托羅拉復制PC端的榮耀。
聯想從谷歌手中“接過”摩托羅拉
資料來源:聯想官網
結果,不言而喻。當年“中華酷聯”,而今只剩華為“一枝獨秀”。聯想,在官方統計的手機市場份額里面,已成“其他”。
聯想如果走上當初倪光南“技工貿”的道路,是否會成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聯想目前走的也并非柳傳志早期提出的“貿工技”,是的,只有“貿工”,沒有“技”。
上市夢碎,都付笑談
近期,聯想成為了科創版史上最快撤回IPO申請的公司,柳傳志和他的聯想集團成為吃瓜群眾群嘲對象。此外,聯想高管“高薪門”也引起軒然大波。招股書顯示,聯想不足30位高管,在2020/21財年的總薪資達到了9.33億元,楊元慶年薪更是超過蘋果CEO庫克。
聯想撤回科創板IPO申請
資料來源:上交所、聯想集團
與高管們高收入對應的是,聯想2006-2021年這15年間,研發平均投入占總營收不足3%。同期創業的華為,多年來在研發投入上占比超過15%。
聯想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收平均比重3%左右
資料來源:聯想招股說明書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35年前,乘著“下海潮”,40歲的柳傳志走出舒適圈,多次力挽狂瀾將聯想變成了世界第一的PC巨頭。“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等企業管理戰略廣為傳播,是馬云、王健林及雷軍的心目中的“中國企業家的楷模”和“偶像”。
創業之初的柳傳志
資料來源:聯想集團
曾幾何時,聯想作為國人心目中的“國貨之光”,到而今的“人人喊打”,戲稱“組裝廠”。不怪國人苛刻,而是聯想曾有機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頂級的科技企業。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對比華為的“技術至上”、特斯拉馬斯克“探索未來”、Facebook“元宇宙”,聯想更像是遲暮的老人。對于早期的聯想,我們應該承認它的優秀,但是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敢于創新、敢于探索的企業,而不是沉溺過往,止步不前。
阿里CTO、工程院院士王堅曾對聯想有過一番尖銳的批評:“有一家公司大家很熟悉,叫聯想,它就在中關村,看起來我們的物理的距離很近,但實際上它們的距離比這個硅谷還要遠,我想差異就是聯想缺乏科技創新的動力?!?/p>
聯想,沒有夢想。
寫在最后
也許,當多年前柳傳志與倪光南“分手”,選擇走“貿工技”這條路的時候,今天的結局就是早已注定。曾幾何時,聯想作為“民族之光”,長期獲得國家資金及政府采購支持,國人也曾對其寄予厚望。如今來看,無論是企業的研發投入、多元化等硬實力,還是“5G投票事件”“高薪門”等輿論軟實力,在實力與口碑“雙輸”的大背景下,聯想的未來是否還有“夢想”,我們已然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