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有力支撐“六穩”“六保”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正在發生改變。例如,記者“云上會”、“云采訪”就成為了今年兩會新名詞。而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事實上,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賦能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如何進一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其有效賦能,支撐“六保”“六穩”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
疫情期間,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立下了汗馬功勞,遠程教育、遠程辦公、網絡購物等新業態發展迅猛。
疫情期間5G等網絡支撐了如遠程醫療、遠程簽約、線上辦公等場景應用。眾多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優勢進行防疫物資的供需對接、產能統計、物資管理等,并且幫助企業在線上實現業務處理、供應鏈協同等,促進一線抗疫物資的需求精準匹配,拉動生產,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力。人工智能企業利用人工智能優勢進行醫療輔助診斷、影像分析、導醫導診等,幫助一線醫生節約時間,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搶奪寶貴的時間。在消毒、送餐、配藥、遠程診斷等工作中,一大批智能機器人在減輕一線醫護人員工作強度、減少交叉感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新的業態不斷涌現,信息消費在不斷升級:民眾通過線上平臺購物娛樂消遣;社區通過健康碼精準抗疫,學校通過云課堂組織線上學習;醫院通過遠程醫療、云診療等方式開展就醫,減少人群聚集接觸;企業通過云辦公、云會議、網絡協同等復工復產;政府通過云招商、云簽約、網上辦等方式開展招商、推進項目落地及為民眾提供各種政務服務……
“突如其來的疫情,提升了全社會數字化意識,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刺激在線生活、云端工作、網絡協同、數字消費的發展,加快培育了數字經濟的新動能和新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工信廳廳長楊貴平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面向未來,代表委員認為,疫情期間培育起來的數字消費熱度,并不會隨著疫情消失而大幅降溫。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其創新應用方興未艾,新業態、新模式還會大量涌現。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應用的深度、廣度、高度都會進一步提升,5G、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商用化應用步伐加快,更多的技術創新還在醞釀之中。這些新技術的集成應用,會引發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協同制造、數字孿生、智慧城市、智慧社會等領域出現更多的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
“數字技術帶來了新的前景,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或者數字技術的實體化是大勢所趨,兩者之間的結合潛力非常大。”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最近幾年的互聯網+、各種各樣的網絡平臺和共享經濟,都是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結合所帶來的進展。但是過去很多年我們重點是在消費端特別是零售端,與數字技術的結合走的比較快,例如各種線上購物、消費娛樂和學習平臺等,基本屬于一個消費端的發展和結合。消費端的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結合只是一個序幕。下一步,產品怎么通過和數字技術的結合生產出來,才是重頭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數字經濟下一步潛力非常大。”
“在消費互聯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此次疫情帶動的數字消費將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消費方式也將云服務化,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線上辦公等數字消費將迎來大幅增長,并將拓展至政務、農業、制造業、商貿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帶動這些領域信息消費的持續增長。”楊貴平表示。
有效支撐“六穩”“六保”
疫情令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中央在“六穩”的基礎上提出“六保”,給社會經濟發展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賦能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在需求端提升消費能力促進消費升級,在供給端提高生產效率拓展生產邊界,實現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匹配。可以說,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實現“六穩”“六保”方面,實現經濟平穩發展方面,起到支撐和推動作用。例如,在“保基層運轉”方面,代表委員認為,基層運營反映出城市的治理能力,智慧城市社區化網格化管理為基層運轉提供了數字化支撐。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全產業鏈要素可以靠工業互聯網連接推動傳統供應鏈向智慧供應鏈升級,打通供應鏈堵點、痛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科”)下屬第十四研究所所長胡明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的數字基建是經濟穩增長、民生保就業的利器。開年以來,受國內外疫情爆發、疊加貿易摩擦等諸多因素影響,短期國民經濟承受了較大壓力。在此背景下,啟動數字基建等大規模基建投資,無疑將是短期拉動市場需求、保障民生就業、提升經濟活力的有效手段,具有壓艙石的作用。
“疫情期間,湖南省新建轉產擴能的醫療物資生產企業基本采用全自動化設備,湖南社區電商興盛優選店新增用戶量是平時的4倍,日均訂單量超過700萬單,制造業企業順應線上消費熱潮,通過開展直播銷售、線上展銷會等方式積極拓展市場,取得明顯成效……”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工信廳廳長曹慧泉談及疫情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湖南省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深有感觸。
事實上,疫情催生的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無接觸配送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產業經濟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1—4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5%,其中3月份和4月份增速分別反彈至8.9%和10.5%,其增速快于整體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速。4月份集成電路產量增長了29.2%,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增長了59.2%。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建議,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加快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優化存量;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宅經濟”“信息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增量。
需要強調的是,代表委員認為,中小微企業在“六穩”、“六保”工作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在幫助中小企業紓困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樣起到支撐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指出,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也可以為中小微企業助力。通過“人力上云”、“共享用工”等新模式,強化金融服務的數字化升級,可以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就中長期而言,做強云平臺,推動傳統中小微企業進行全面化數字化升級,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企業的整體實力。
“工業互聯網通過實現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撐服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重塑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普及工業互聯網應用,是助力中小企業走出疫情困境的重要手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表示。
“保市場主體的關鍵在于保中小微企業,需要政府、企業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各級政府針對中小企業,已打出涉及財稅、金融、社保、外貿、就業等系列政策組合拳。我認為,大企業要開放線上平臺,借力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確保產業鏈與供應鏈穩定。中小企業要通過上云上平臺,提升線上運營能力,培育新商業模式。”孫丕恕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