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科研機構退出歷史舞臺: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被申請強制清算
關鍵詞: 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 強制清算 中國半導體產業 歷史成就 轉型困境
9月5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一則強制清算案件公告,正式受理關于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強制清算申請,并指定上海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擔任案件管理人機構,劉雪瑜律師為主要負責人。此次強制清算案的申請人為上海匯盛實業有限公司,案號為(2025)滬03強清596號。公開信息顯示,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除本次清算案件外,還涉及其他立案信息,經營早已陷入停滯。
天眼查信息顯示,該研究所目前狀態為“吊銷”,這家曾在中國半導體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老牌國有研究機構,盡管曾是行業內的技術先鋒,但因未能及時適應市場變化和技術迭代,其業務逐漸萎縮,最終走向被申請強制清算的結局,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奠基者之一
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歷史可追溯至1974年1月,是我國最早研制和生產半導體器件的單位之一,隸屬于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由原上海元件五廠六車間擴建而成,其業務涵蓋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傳感器的研究、開發及生產,專注于半導體器件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為行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服務能力。
該研究所曾創下多項國內第一:
1979年9月,聯合上海元件五廠、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等單位,成功仿制出國內第一塊單片8位微處理器8080A,填補了國內微處理器領域的空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等部門的表彰。
1976年起,與上海無線電十四廠、上海元件五廠合作,在MOS工藝基礎上突破氮化硅和多晶硅生長、等離子刻蝕等關鍵技術,采用硅柵自對準技術研制出等平面硅柵工藝,并成功量產存儲器、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計算機接口電路等大規模集成電路。
1979年,創辦《上海半導體》期刊并全國公開發行,有效促進了半導體行業的技術交流。
1981年,引進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系統和關鍵制版設備,成為當時國內集成電路設計和制版的主要基地之一。
1982年,建成上海市理化分析可靠性試驗中心,為產業鏈提供器件解剖、失效分析、材料檢測等關鍵服務。
此外在航天工程等國家重大項目中,研究所提供的半導體器件保障了計算機高性能計算及衛星通信系統的穩定運行,為我國國防和航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這些歷史成就均記錄于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上海電子儀表工業志》中,見證了其在推動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競爭的落伍者
盡管技術積累深厚,但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作為老牌國有企業,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體制僵化、創新機制不足、資本運作能力弱等問題。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進入高速迭代和資本密集階段,國際巨頭壟斷先進制程,國內新興企業快速崛起,該研究所自2000年后鮮有技術突破公開,其位于靜安區膠州路397號的基地也早已停產。
此次強制清算程序的啟動,依據《企業破產法》,管理人將依法清查其資產與債務,處理職工安置等事宜,標志著這家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國有研究機構將實質退出歷史舞臺。
其興衰歷程折射出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典型軌跡:從1970-1980年代國有機構承擔技術攻堅,到1990年代后市場化企業成為創新主力,再到2020年代資本與技術雙密集的激烈競爭格局。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落幕,為行業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技術積累是起點,而持續的創新機制、靈活的市場響應和強大的資本支持,才是企業長久生存的關鍵。
責編:Luff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