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何沛蓯
“AVATAR,介紹下病人的病史和病例情況?!薄盎颊邽?1歲男性,主訴反復胸痛1個月,進行了冠脈CTA檢查,前降支和回旋支重度狹窄,右冠完全閉塞,有嚴重鈣化,建議進行造影檢查……”
5月30日,在2025年第十九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以下簡稱東方會)開幕式現場,正直播著一臺冠脈介入手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心內科李晨光教授與陸浩教授在醫院的導管室內,圍繞病人情況與介入醫生智能體進行語音交互,智能體可以精準調閱出患者既往病史、影像報告等信息,輔助醫生進行術前精準規劃。
介入手術中,醫生需頻繁切換多個系統查閱術前影像、術中實時造影影像及患者病史信息,進而制定下一步手術方案,而這樣的“數據孤島”使得醫生操作煩瑣、易導致關鍵病變特征漏判。為解決這一難題,聯影智能與中山醫院聯合開發了國內首款介入醫生智能體,該智能體以聯影元智醫療大模型為基座,深度融合了影像、文本、語音等多模態數據。
“該智能體不僅融合了權威指南知識,還通過與臨床專家的深度交互持續學習,將新的診療經驗和技術規范沉淀到知識庫中,不斷迭代演進,成為復雜介入手術中的智能參謀。”聯影智能首席醫療官夏炯教授介紹道。
“在處理CTO等復雜病變時,智能體CTA和DSA融合圖像的技術優勢尤為突出,能精準還原閉塞段血管,幫助我們建立相應的CTO病變手術路徑引導,顯著提升30分鐘內導絲通過率,大幅降低CTO手術整體風險。”陸浩教授表示。
直播屏幕上所顯示的DSA圖像,把冠脈的間隔支、對角支等小血管顯示得十分清晰。“產醫協同不是簡單的跨界合作,而是要讓臨床專家從產品研發初期就深度介入,讓工程師走進導管室觀察診療全流程?!甭撚搬t療X射線事業部總裁向軍介紹,“像現在手術中所使用這臺DSA,從定義到打磨優化再到臨床應用,中山醫院專家團隊都深度參與?!?/p>
此外,針對傳統介入導管室存在的診療決策缺乏標準化、設備及多模態數據割裂、全流程管理效率偏低等痛點,“元導管室整體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在此次東方會上,我們所展示的元導管室解決方案并非設備與AI的簡單堆砌,而是以介入醫生智能體為‘決策大腦’,‘零噪聲’DSA 為‘感知執行’,分別覆蓋術中成像質量提升、信息智能整合與決策支持、導絲路徑規劃與術中操作協同三大關鍵環節,構建起數據融合-智能決策-高效執行的診療閉環,打造一個更清晰、更聰明、更協同的智能化導管室?!毕木急硎尽?/p>